
托雅·林坤福
Toya Lim Khoon Hock,舢舨,2004
独一无二的蜡染
细细品味林坤福(Toya Lim Khoon Hock,马来西亚,1943-2016)的艺术作品,你就会发现它们与你以往所见截然不同。是油画?还是纸上粉彩?以上皆非。你看到的是蜡染印象派作品,这些作品细节精妙,展现了他所居住的槟城农村地区工人的日常生活。
然而,尽管托亚·巴赫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曾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和曼谷等主要文化中心举办过展览[1] ,但在东南亚当代艺术界,他却鲜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他被公认为马来西亚蜡染艺术的先锋[2] ,其丰富的创作生涯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
我们想重新赋予他那些非凡的作品以意义。2016年托亚去世后,认识他的收藏家们都称赞他一生精彩纷呈。正是通过口述了解他的故事,接触到富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文献,以及亲眼见证他那些令人惊叹的作品,我们意识到需要开始在网上分享我们对托亚及其艺术的了解。
托亚
他本名林坤福,选择“Toya”这个名字来体现他与土地的联系——“Toy”在粤语中是土地的意思,“ya”与他家乡亚依淡的“Ayer”发音相似。
他真是个白手起家的故事,童年充满了奋斗的艰辛。“我来自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饿极了就喝水。想去某个地方就走路,”1988年,他告诉槟城消费人协会的撰稿人Sam Choon Hei。 [3]
托亚,1970年
他的旅程包括在马来西亚蜡染画之父蔡天定[4]的指导下学习。然而,托亚在关键方面与导师的路径有所不同。蔡天定强调蜡染的视觉语言——裂纹、轮廓和防染线——而托亚则致力于彻底消除这些媒介的痕迹。对托亚来说,蜡染为标记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潜力,也是一种进行精准细致描绘的方式。
全身心投入蜡染艺术后,他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作品在80年代至90年代在欧洲、美国、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展出。他的作品在各大学开设讲座,并在展出过他作品的国家被学者们撰写文章[5] 。在巅峰时期,托亚为国际观众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蜡染欣赏方式。
荷兰银行慈善艺术展,1991年
Tan Choon Ghee、Toya、Datuk Kee Phaik Cheen、Dr Chew Teng Beng、Roh Broedelet。
根植于纪律的实践
蜡染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制作过程中不容任何修改。每一步都是最终的。这使得蜡染成为一门追求精准的学科,需要周密的计划和耐心。
托亚和其他蜡染艺术家一样,使用一种类似笔的工具来涂抹液体热蜡,但他对风格的执着使整个过程比大多数人耗时更多。他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来创作每一幅作品,逐点逐层地运用他的构想。这种一丝不苟的逐点绘制方法与莫奈或修拉等艺术家的创作手法相呼应——但他只使用染料和蜡笔,没有使用任何画笔。
托亚的牛车细节图,1974 年
这一决定并非单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哲学考量。Toya 的目标并非展现技艺,而是将其融入其中,使其作品的主题摆脱传统蜡染的视觉束缚。他力求消解这种媒介的固有特征,从而达到一种效果:他的图像不再关注“如何”制作,而是更多地关注“它们唤起的是什么”。
这些作品极具创作价值,蕴含着深厚的时间、实践和投入,几乎无法复制。要理解这种艺术水准,你必须亲眼目睹他的作品。
日常故事
托亚的创作主题展现了另一层意义的投入。在他的作品中,你会看到劳动人民的形象:田间劳作的工人,收割谷物,放牧牲畜;人力车夫;市场上的小贩;森林里的伐木工;堆肥工人……这些形象的重复出现,反映出他对乡村劳动场景的深切而持续的兴趣。
![]() |
![]() |
![]() |
渔船,1998年 | 近距离观察蛋糕,1983年 | 挖掘堆肥,1974年 |
托亚与工人阶级的联系反映出他对讲述他们故事的真挚兴趣。1990年,他告诉《新海峡时报》 :“我感同身受穷人,因为我也曾经历过。我或许无法描写他们的困境,但我可以描绘他们艰苦的生活。” [6]
他通过反思那些常常隐匿于社会之外的人们的生活,没有美化贫困,而是选择以他所见的方式呈现它,展现了他渴望讲述故事的渴望。他讲述的不是普通的故事,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讲述的故事——就像他所描绘的生活一样。
时间的静止
户谷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惊人的静谧。他的作品大多创作于八九十年代,然而,不到五十年后,这些作品的静谧感在今天依然格外令人心酸。城市生活节奏早已快如闪电,而数字技术和快速通讯的兴起更是加速了这种节奏。在艺术界,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影响:潮流、艺术家和市场瞬息万变。
欣赏托雅的画作,如同直面一个精准的瞬间。一位正在忙碌的小贩,一位停下脚步的牧牛人。即使是马桶的静物,也反映出一种缓慢而专注的生活。他的创作过程——花费数小时叠加防染剂,塑造渐变效果——需要时间,而时间在如今却日益稀缺。这样的技艺难以获得,不仅是因为需要付出努力,还因为缺乏指导,以及技艺传承的缺失。
托亚在工作,1973年
他作品的静谧令人静下心来审视,其技法引人入胜,迫使观者认真观察。作品的静谧并非感伤,而是结构性的。它引发持续的关注,并凸显出艺术家和拍摄对象在这些场景中倾注了多少心血。
技师
托亚的蜡染技艺在技术上堪称革新。即使在那些标新立异的蜡染艺术家中,他的方法也突破了蜡染作为一门技艺和一种语言的极限,将传统技法转化为技术创新。
照片无法展现他作品中微妙的纹理、色调的变化以及光线在材质间的折射。他只使用了三种合成染料,并混合了他独有的色调,通常偏爱土褐色和黄色。这些色调赋予他的作品一种怀旧的气息,仿佛在追忆一个早已消逝的世界。
托亚·林孔福,《回家》,1996
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开发出一种无线条蜡染风格。他摒弃了传统的裂纹效果和强烈的轮廓,转而采用渐变和色调暗示——色调和强度的细微变化,暗示着形式,而非强加于形式。
与点彩画法的相似之处并非表面。如同印象派画家一样,托亚描绘的是光本身。修拉使用微小的颜料点,而托亚则使用防染染料,无需任何机械工具即可完成。他的创作过程呼应了“蜡染”(batik)一词的原始词源,源于“amba titik” ,意为“用点书写”。在托亚的手中,这种书写成为一种精准、刻意的视觉语言。
Toya 的创作并不宣扬意识形态,因为蜡染作品常常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他的创作探索的是媒介所能表达的边界。他专注于材料、技法以及作品的创作本身,这要求我们不再将媒介视为次要的,而是至关重要的。在他的创作中,语境并非取代材料,而是贯穿材料始终。
托亚的家,1990年
诚信传承
托亚的画作吸引了一代收藏家,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潮流或地位。他的艺术根植于传统,却又与当代关于工艺、劳动和日常生活的问题息息相关。
这些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们的创作方式,更在于它们所保存的内容。在这个图像传播速度快于处理速度的时代,托亚的蜡染作品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作品引人入胜,承载着那些正在迅速消逝的故事。
如今,林托雅的画作已是珍稀之物。他于2019年去世,标志着东南亚艺术界失去了一位独特的声音,但他的遗产却始终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收藏林托雅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件精美的作品,更是对一种传承、一种技法以及一种持续产生共鸣的观点的致敬。
在Art Again,我们倡导这种艺术——以叙事为主导,以工艺为基础,并具有文化意义。我们相信,林的作品不仅值得私人收藏,也值得公众探讨。他的蜡染画并非遗物,而是历史、家乡和对艺术充满热情的艺术家的回忆。
---
如果您对林坤福 (Toya Lim Khoon Hock) 的作品感兴趣,我们的市场提供多件作品。请查看下方列表,探索他的作品。我们还有更多作品可供选购,如有诚意垂询,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sales@artagain.co。
Toya Lim Khoon Hock,爪哇的 Padi Field,1998 年
布料上的蜡和染料
68 x 86 厘米(可见),80 x 98 x 5 厘米(带框)
查看列表。
托雅·林昆福,《牛车》,1996
布料上的蜡和染料
68 x 86 厘米(可见),80 x 98 x 5 厘米(带框)
查看列表。
作者为 Fithriah Hashim。
-
脚注:
[1]他曾在曼谷(1969 年、1970 年)、澳大利亚(1971 年)、印度尼西亚(1972 年)、瑞士(1974 年)、美国(1967 年加州特罗纳,1975 年和 1976 年纽约 SoHo Tapestries 和 Cordy 画廊)和英国(1988 年)举办过个人画展。
国际蜡染艺术家:Toya 回顾展(槟城,艺术画廊,槟城,1997 年),第 11 页
[2]记者黄国全 (Ooi Kok Chuen) 在 1988 年 4 月 4 日出版的《新海峡时报》休闲时报栏目中提到了这一点。
国际蜡染艺术家:Toya 回顾展(槟城,艺术画廊,槟城,1997 年),第 77 页
[3]国际蜡染艺术家:Toya 回顾展(槟城,美术馆,槟城,1997 年),第 78 页
[4]蔡天定(马来西亚,1914-2008)被公认为马来西亚蜡染画之父。蔡天定曾在中国学习,后定居槟城。20世纪50年代,他率先将蜡染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发展出一种具象、叙事的风格,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他的作品在塑造马来西亚现代艺术方面发挥了奠基性的作用。
[5]他写道
英国利兹大学Kia博士,染料绘画技术简介,1997年。
安娜·沙特尔沃思教授,伦敦,《托亚艺术鉴赏》,1988年
[6]国际蜡染艺术家:Toya 回顾展(槟城,美术馆,槟城,1997 年),第 81 页
精选来源及档案:
以下是在马来西亚和国际出版物上发表的关于林托雅的英文报道。团队已仔细扫描并存档了数本纸质版,详细记录了林托雅辉煌的职业生涯。
民间艺术的精彩一面 堪培拉新闻,1971年7月14日 |
无名艺术家 《星期日星报》,1981年1月25日 |
赤脚蜡染画家 《前锋报》,1988 年 12 月 |
|
|
1976 年纽约 Toya 展览的画廊指南封面。 | 1974 年日内瓦展览的画廊指南封面 | 1988 年英国利兹大学美术馆展览的画廊指南封面。 |
---
如果你喜欢这篇博文,不妨请我喝杯咖啡。请扫描此处二维码 >> “买杯咖啡”是什么意思? “买杯咖啡”是人们给内容创作者和创意人员打赏或表示感谢的一种方式。 另外您没有问,但这是我们首选的咖啡订单:
|
![]() |